Skip to main content
達人觀點

克服老年憂鬱,資深心理師建議:要提當年勇

編按:據統計,台灣的長輩15%~21%有老年憂鬱症,患者平均年齡是75歲。老人持續面對身體退化、親友離世⋯⋯等「失去」的經驗,導致心情不佳低落到憂鬱狀態,長久下來容易發生老年憂鬱症。

穗波心理師是資深執業臨床心理師(八里療養院),他分享處理老年憂鬱的經驗。藉著鼓勵老人多提當年勇,讓長輩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、被需要的,進而讓長輩調適逐漸變老的事實,走出老年憂鬱。

作者:穗波心理師(粉絲團)

雖說「好漢不提當年勇」,但是面對老年憂鬱,卻要讓患者儘可能說說「當年勇」。

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的最後一階,人的社會心理發展的第八階段,其任務和危機是回顧自己一生,順利發展會達「統整」(integrity),但是不順利則可能演變成「絕望」(despair)的狀態;此階段人的生理年齡大概是65歲到死亡的人生時期,它同時也是一種對自己人生際遇結果的總結,回看自己這一生在人生舞台上所做的事情,是否有價值?是否不留遺憾?

台灣的老年憂鬱症比例近15%~21%

有資料顯示,老年人的憂鬱佔7%到21%左右,而台灣的調查則介於15%~21%之間,老年憂鬱症患者平均為75歲,而其社會心理因素是重要的一部份。我們合理懐疑,由於老年人會經驗不斷地「失去」,比如朋友、健康狀況⋯⋯等,他的人生活動圈會逐漸縮小以至於零(死亡),所以心理上不斷地失去曾擁有的,加上心理調適能力下降,導致心情不佳而低落到憂鬱狀態,這是可能的推測。

所以,在處遇患有老年憂鬱的人的社會心理方法大致可分為二段,尤其是因為「失去」而導致憂鬱情況的案主。這個社會心理方式,我稱之為處遇「老年憂鬱的兩段心理對策」。

面對老年憂鬱的第一階段:鼓勵他提當年勇

第一階段也就是前段,面對老年憂鬱的案主,引發協助他能談起「當年勇」。我認為不要太常問「最近心情如何?」、「昨晚睡得如何?」、「最近好嗎?」⋯等現況評估,因為憂鬱症的患者給出的答案,通常是令人洩氣的,然後這種洩氣的回答,充斥在彼此交談中,更加令人無力,所以「要提當年勇」。

比如一個年老憂鬱的媽媽,你突然問她的拿手好菜如何料理,並且告訴她這道菜多麼讓你念念不忘,想學起來,老媽媽多半傾囊相授;或是詢問一個曾經很會針織毛衣的老奶奶如何編織毛衣?老媽媽或老奶奶很可能描述的口沫橫飛、眉飛色舞地話多起來,在這時間,沒有憂鬱心情;在這時間,腦袋的回憶促發了一些機轉,整體的心像跑到年輕的時間軸,就像進入一個時空膠囊。而且這時的社會心理位置是對方(長者)大而自己小,有別於憂鬱的心理位置:對方(長者)小(失能)而自己大(有能),情況轉變成為是對方(長者)在照顧你的需求,他(長者)在這時間變成一個有能力的「提供給出者」。

這樣的時間多了,就自然而然地讓長者感覺到自己是一個仍有價值的人,也和傾聽他的人有所「社會聯結」,也就容易達成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任務「自我統整」的層次,這是面對老年憂鬱患者的初步心理對策。但是如果引發長者太喋喋不休地說他當年勇而導致傾聽者厭煩,那是另一個問題,或許可以分散、定點、定時傾聽,限制傾聽者的「曝露量」。

面對老年憂鬱的第二階段:美好的仗已打過

第二階段,也就是後段,是讓案主有「服老」的態度,那是讓案主達到一種「美好的仗我已打過」的生命態度,以確保第一階段的「提當年勇」不致於反倒過來嘲諷案主現況的失能,讓長者體覺到晚輩的態度是「你會年老,我也會年老,人人都會年老」、「你走在我們前面,是個先行者、是我們的嚮導」,讓長者可以安心變老、安居於老,長者對於現況的自己能同意及接受。這個過程有慢有快,隨著個人的心態發展而定,有的人可以透過心理諮商,哀悼告別他曾經擁有過的年輕歲月。這二階段的心理處遇,比較複雜及專業,原則如上,但建議尋找心理師進行。

透過操作「老年憂鬱的兩段心理對策」,協助長者調適逐漸變老的事實,利於達到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外最後一階段,「自我統整」。

(原文:面對老年憂鬱:要提當年勇


我要找人:到Care724平台自己挑選看護並線上預訂!均審核過身分證及一年內良民證
找醫院看護、居家照顧

我要接案:歡迎看護、居家照服員到Care724平台兼職自主接案,增加收入!加入優點
照服員加入接案

快速上手指南:找看護常見QA接案常見QA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