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達人觀點

家醫科在看什麼?什麼時候可以去看家醫科?專訪家醫師陳欣湄,帶您認識家庭醫學科

您是否曾感到身體不舒服,卻不知道該掛哪一科?或是身體有很多狀況,希望有個專業的人可以討論?這時家醫科就可以提供您做選擇。我們特別專訪了家醫科陳欣湄醫師,帶我們認識這個和每個人都很密切相關的科別──家庭醫學科。

家醫科 陳欣湄醫師

營養醫學專家,現任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、菁英診所 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專家暨主治醫師、輔大診所 健康減重門診主治醫師。具備中華民國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、美國功能醫學ICIFM受訓醫師、台灣肥胖醫學會會員醫師、台灣老人醫學會會員,以及台灣抗老醫學會會員專業資格。

曾出版過《史上第一本!睡好覺:掌握黃金熟眠90分鐘》、《醫師合著- 臨床隨行走出白色巨塔陰影》、《其實你胖得很冤枉》,也是各大健康節目最受歡迎的醫生來賓。

陳欣湄醫師,營養醫學專家,現任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

什麼樣的病人適合來找家醫科?

兩種類型最適合來找家醫科:

  1. 初步分類
  2. 多重慢性病

陳欣湄醫師表示,通常有兩種類型的人很適合找家醫科。

第一種,當身體不舒服,卻又不確定自己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時,就可以來家醫科做初級分類。例如:若有肚子痛、胸口痛等情況時,但又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問題是什麼?這時就可以先找家醫科,在這裡會先做鑑別診斷,當然如果已經確定是心臟病的問題,就可以同時去找專科。陳醫師也特別提醒,有時患者會說是急診室醫生告訴他的問題,但其實急診室並不是分科別類的地方,它是在急重症需要快速判斷做處理,在醫療上並不是做鑑別診斷的地方,還是應該要再去把真正的問題找出來。

第二種,本身帶有一些慢性病的患者,例如高血壓、糖尿病等,家醫科除了可以開某些慢性病的用藥以外,如果又有新的疾病發生時,在多重用藥的情況下,家醫師可以比較快速地掌握整個狀況,並評估用藥上的風險。

可就近照顧,「家」附近的最好

陳欣湄醫師指出,家醫科的「家」其實有特別的用意,它是希望我們能找在住家附近,能夠就近、長期地了解我們的身體狀況並一起討論的人,這應該是一個長期且有信任基礎的醫病關係。

如果住家附近沒有家醫專科的醫師,其實一般內科、耳鼻喉科、小兒科的醫師也都可以,重點是這個醫師離你很近,也是你喜歡且信任的人,就可以把他視為你的家庭醫師,在每次問診的過程中,他能夠綜合統整、架構出你的身體狀況,也是最清楚你身體整個狀況的人。

善用家庭醫師,轉診效率高

台灣由於醫療資源密集,我們找專科很方便,所以家庭醫師的角色會有點被稀釋掉,但在一些國家是有很嚴格的家醫制度,必須要有家醫師寫轉診單,才能夠去找專科醫生。

台灣沒有這樣的機制,所以陳欣湄醫師希望呼籲當我們身體有狀況時,不妨先就近找家庭醫生,通常家庭醫師就可以處理掉一大半的狀況,當遇到特殊情形時,家醫師也會幫忙做轉診,由家醫師做的轉診單,能夠提供後續的醫生更快了解狀況,這樣就會讓轉診後的處置更加快速且完整。

陳欣湄醫師提到一次難忘的轉診經驗:

那是我的一個老病患,有次來看診時說他已經睡了好幾天,人很虛弱,因為我很了解他的狀況,一看就知道他跟以前很不一樣,所以那次幫他做完檢查後,我懷疑他得了一種特別的感染症,就趕緊寫轉診單到附近的急診室,由於轉診單寫得很詳盡,急診醫生能很快針對他的情況展開檢查,因此讓這個病患得到很安全且迅速的醫療照顧。

別太相信網路資訊,儘快就醫才是王道

現在網路很發達,大家也很習慣會上網搜尋自己想知道的資訊,但網路上的資訊卻並不一定正確,更不見得適合每個人的狀況,有時候網路文章會針對疾病去做描述,但醫療上要考量和變化的事項很多,不是僅有某些描述的情況下就能做判定,所以有狀況時還是應就醫檢查,讓醫生做最好的診斷。陳欣湄醫師也鼓勵地說:及早發現問題最重要,永遠都比明天更早!所以只要覺得有問題就來找醫生,千萬不要自己當醫生,更不需要自己嚇自己。

陳醫師在臨床上就曾遇到這樣的患者:

曾有個病人來看我的時候瘦了一大圈,原來是他前一陣子發現自己皮膚上長了一顆痣,他上網查了之後,發現這個痣的位置和形狀,跟網路文章描述的皮膚癌很像,所以他開始很擔心,但又拒絕看醫生,因為他認為看了醫生就要開始做化放療,也害怕腳會被截肢,所以在擔心害怕的情況下,三個月就爆瘦了五公斤,因為突然爆瘦,再上網查,就更認定是癌症,導致他意志消沉。

後來在家人半哄半騙下才來找我,家人也事先請我配合別特意針對他的皮膚,他會很敏感抗拒,所以我就利用機會趕快瞄了一下那顆痣,我一看就知道應該不是嚴重的問題,所以在過程中就故意輕描淡寫地提到這件事,他聽了之後才願意去看皮膚科,檢查結果也確實只是良性腫瘤,後來在皮膚科醫師診治後,他才安心,體重就回來了,整個人也不再消沉。

就診放輕鬆,配合醫師最重要

陳欣湄醫師呼籲,民眾可以在住家附近,找一個你喜歡且能夠溝通的醫師,在身體有問題時,養成找家醫師討論的習慣,就可以提早預防掉很多的問題,若遇到醫療上有迷惘的時候,也才不會亂了方向。

家醫師除了能在第一時間做分科別類之外,充分的了解也可能救人一命。陳醫師在執業的初期,就曾遇到一個難忘的案例:

當時病人是來拿血壓藥,我的習慣會問清楚他的家族史,他剛開始還覺得被問得有點煩,覺得只是拿個藥,怎麼問那麼多問題?但我還是堅持要問清楚。他就拿出血壓藥給我看,他的高血壓藥是來自一個急診室開的,服藥後頭痛也未有改善,我直覺這不對,因為高血壓應該是在心臟科拿藥,怎麼會在急診室拿藥?我就繼續問了很多當時的情況……最後我評估他的狀況不正常,所以我就連絡了急診室,說明了我看到的狀況跟判斷,也把病人轉過去做進一步的處置。等我看診結束再去了解時,這個病患已經進了加護病房,他在腦部斷層掃描後,發現是蜘蛛網膜下腔出血,這是一個有30%死亡率的疾病,所以趕緊把他轉到加護病房。

陳欣湄醫師建議民眾就診時應該好好配合醫生,有時醫生只說了3分鐘就讓你走,不需要覺得怎麼就這樣而已;而有時醫生說了30分鐘才讓你走,也不要覺得不耐煩,只要好好配合醫師,就有更多的機會能找出真正的問題。

採編:翁倖惠

 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