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照顧技巧

長者不經摔,骨折恐致命

By 2022-01-148 2 月, 2022No Comments

老人骨折的危險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 急診醫學科 邱守苕醫師

81歲的張伯伯身體還算硬朗,平日常去爬郊山。前兩天他在浴室滑跤,一屁股坐在地上,雖然左髖部疼痛,但還能站起來,豈料這兩天愈來愈痛,已經完全無法起身移動。送急診檢查,發現他的左側股骨上端骨折且移位,必須手術治療。伯伯大惑不解:只是滑坐地上,原本還能站起來,怎麼骨頭就斷了?

74歲的林阿嬤平日也很健康,每天都早起去公園跳舞、練甩手功。某天早上,孫子在學校跌倒,被送急診室,阿嬤心急如焚,立刻搭公車趕去醫院,下車時沒站穩跌了一跤,頓時感到背部劇烈疼痛;經X光檢查,發現她的第十二胸椎和第一腰椎的椎體塌陷,也就是胸椎和腰椎發生了壓迫性骨折。

跌倒對年輕人來說,或許是小事一樁,頂多瘀青、擦傷,過幾天就好了。但相同情境下、非強大撞擊力的跌倒,發生在年長者身上,後果可能相當嚴重。原本行動自如、可以自理生活的長者,跌倒後往往需人照料、經常進出醫院、甚至長期臥床,身體狀況從此一路直下,最後不幸往生。

老人為何容易摔傷?

年長者為何容易摔傷?而摔傷後又為何如此嚴重?歸納原因如下:年長者因為肌肉流失(肌少症),手腳力量較差;且年紀增長,神經系統退化,尤其是保護性反射動作退化,導致應對撞擊的緩衝機制喪失,因此容易跌倒。其次,年長者視力退化,在夜間尤其容易看不清楚周遭環境,而且常半夜如廁,突然起床很容易造成姿勢性低血壓、伴隨頭暈;許多年長者還有失眠問題,長期依賴安眠藥,藥物所帶來的昏昏沉沉,再加上浴室燈光昏暗、地板濕滑,便導致年長者半夜上廁所容易跌倒摔傷。

此外,年長者、尤其停經後的女性,常有骨質疏鬆的毛病,即使一般跌倒,也容易造成骨折,很可能便因此臥病在床,身體活動量突然下降,會加速身體機能退化,攝食營養、消化機能、免疫力都隨之降低,導致長者快速衰弱,引發肌肉萎縮、壓瘡、泌尿道感染、肺炎及敗血症等問題,最後不幸往生。

根據國健署統計,65歲以上長者,每6人就有1人曾跌倒摔傷,每12人就有1人曾因跌倒送醫,而長者跌倒摔傷住院,約需花費9〜13萬元。

老人摔傷常出現的問題

長者摔傷除了上述的影響之外,還可能引發一些特殊問題:

一、傷口癒合不良

由於老人的幹細胞分裂不如年輕人快速,且常有營養不良,或有糖尿病、慢性腎臟病等問題,都導致傷口比較不容易癒合

二、因為骨質疏鬆,長者常在四個部位發生骨折

  1. 手腕(橈骨遠端骨折)
    跌倒時手撐地造成,是否開刀視情況而定。
  2. 上臂靠近肩膀(肱骨上端骨折)
    直接撞擊造成,是否開刀視情況而定。
  3. 背部(胸椎、腰椎骨折)
    即使未直接撞擊背部,摔倒時跌坐地面,衝擊力也會由臀部一路向上傳遞到背部,造成胸椎、腰椎的壓迫性骨折,若未合併神經壓迫,保守治療即可。
  4. 髖部(大腿股骨頸、股骨轉子間骨折)
    老人髖部骨折以手術治療為主,即使年紀較長有較高麻醉風險,也宜選擇手術,因為統計顯示,不開刀的死亡率比開刀更高。髖部骨折術後一年的死亡率約14%至36%,第二年約13%,前三年總死亡率約50%,超過一般癌症的死亡率,因此髖部骨折堪稱「老人殺手」。手術後除需悉心照料,也應積極復健,以免肌肉萎縮,否則即使術後骨頭癒合,病人也可能因肌肉萎縮而喪失行動能力、長期臥床。

三、慢性硬腦膜下出血

長輩因為大腦萎縮,導致硬腦膜和大腦表面之間的空間變大,跌倒時若頭部受撞擊,硬腦膜下腔的靜脈容易被晃動的大腦扯斷,因為靜脈出血速度較慢,可能2、3週後才發展成慢性硬腦膜下血塊,並表現出臨床症狀。常見長者因為意識遲頓被送來急診,前額有淡淡瘀青,電腦斷層檢查則顯示慢性硬腦膜下血塊,家屬這才想起之前病人曾跌倒撞到頭部。

四、抗血小板藥物、抗凝血藥物相關的腦出血

許多年長者因有心血管疾病,每日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,如果撞到頭部,發生顱內出血的機率也較高。

五、有些長者雖因跌倒而送醫,但跌倒摔傷其實是由內科疾病所引發

例如:消化道出血伴隨低血壓導致站不穩而跌倒、心律不整伴隨暈闕而跌倒、貧血頭暈而摔傷等,對於此類長者,內外科問題必須一併處理。

總而言之,年長者經不起摔,骨折後的併發症更會要人命。雖然目前已有長效藥物可以抑制骨質流失,減緩骨質疏鬆,但更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。尤其,長者跌倒多半發生在自己家裡,所以,預防跌倒應從改善居家環境做起。

(本文已獲轉載授權,原文來源:永耕醫訊110年10月號

更多預防老人跌倒的照顧重點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