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按:鼓勵會讓人得到勇氣,但有的父母拙於稱讚,即便孩子表現好,怕孩子太驕傲自滿,因此習慣不說好話,反而澆熄孩子的熱情;有的父母聚焦在結果,忽略了努力的過程,導致孩子產生「只要結果不好,就是我不好」的印象。父母的鼓勵,反而變成孩子的壓力。
作者:李家雯(海蒂) 心理師
鼓勵,不是只說好聽話
要與孩子打開合作的大門,重點在於如何引發他們與大人合作的意願,而「鼓勵」就是那把關鍵的鑰匙,也是雙方建立連結的重要橋梁。沒有連結,就無法催化孩子在行為上改變。過往,我們在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時,總是用盡各種方式想要他們改變,卻又經常適得其反,這都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正確方式的緣故。
如同前面提到的,「鼓勵」的英文是「Encourage」,把它拆開來,就是En(灌入)+Courage(勇氣)。想想看,當我們在面對各種大大小小的挑戰時,不論結果成不成功,只要有人摸摸我們的頭、拍拍我們的肩膀,或是說一句「加油!我挺你」「試試看,我跟你一起」,瞬間,我們的心頭就有一股溫暖的力量流入。讓我們願意持續嘗試、宛如強心針的那一劑,便是名為「勇氣」的力量。
面對生活大小事,人人都需要勇氣。關於簡單的日常任務,勇氣會讓我們相信,繼續做下去,一定會帶來令人滿意的結果;而艱困複雜的事,更需要勇氣,那會為我們帶來翻轉的力量,並拾起對自己或環境的信心。因此,如果將「Encourage」一詞更貼切地翻譯為「打氣」,一點也不為過。就如同我們在前文提過的,許多氣餒挫敗的孩子,失去的是對生活的勇氣。而藉由大人們的「打氣」,他們就更有機會喚起富含力量的內在泉源。
你的鼓勵方式,是讓孩子鼓起勇氣,還是把他們推向放棄?
鼓勵的目的:不再是Feel bad to do good,而是Feel good to do good
為什麼需要鼓勵孩子?因為我們相信,孩子本身有能力與資源為自己克服生活中的挑戰與困境,而我們則透過鼓勵,來讓孩子更相信自己能做到。當然,每次的挑戰不會都只有成功,一定也有「結果不好的時候」。此時,透過鼓勵的力量來催化孩子進步,會是個強而有力的做法。
先來想想,面對孩子表現不佳的時候,大家大多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方式?而這些方式,是促進了他們打從心底想要改變的力量?還是把他們推往更容易放棄的方向?
疫情期間,我們一家被關在家裡,大量減少了外食的機會。某天我心血來潮,想在家中嘗試做做看網路上找到的知名拉麵店高湯食譜。我準備了各種食材,耐心備料,切菜、洗菜,再用大火慢熬,煲了好久的湯頭,一整天都泡在悶熱的廚房裡。到了晚上,我一臉得意地端上我整日的心血,滿心期待會得到泉湧般的好評價。怎知道小孩喝了一口,就皺起眉頭說:「怎麼這麼油?」天啊!有道雷直接打在我心上,這臭小孩在講什麼鬼?我一聽到,又氣又惱,覺得孩子也太不貼心了。畢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,我在廚房裡揮汗如雨的結果,只有一句「怎麼這麼油?」叫我情何以堪?
此時,一旁的先生注意到了我漸漸扭曲的表情,感受到那山雨欲來的情緒變化,馬上喝了一口並補上一句:「哇!我可以喝得出這個湯頭的層次,你一定很用心準備。」先生的話立刻澆熄了正在蠢蠢欲動、即將爆發的「媽媽火山」,成功化解了全家人的危機。
後來,當我自己冷靜下來試喝那碗湯,也覺得很油膩,跟名店的湯頭差得十萬八千里。但是,就算知道自己有進步的空間,當努力被全盤否定時,難免委屈難忍。
有時候,我們對孩子不也是如此?不論他們做了什麼,父母總會抱著「好還要更好」的心境,於是習慣不說好話,吝嗇給予肯定。因為深怕孩子太過驕傲、自滿,看到他們願意嘗試或表現不錯,雖然心裡覺得歡喜,也還是要先說出有待改進的地方,提醒他們要不斷追求進步。只是這樣一來,不只澆熄了孩子的熱情,也破壞了親子間的關係。
努力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
鼓勵的重點:讓孩子Improve(進步),而非Prove(自我證明)
我們往往誤會了鼓勵的真諦,不是說好聽話就叫做鼓勵,鼓勵也不等於「讚賞」。看看以下這兩組語句的差別:
- 這幅畫,你畫得真美。↔這幅畫,我注意到你用了很多種顏色。
- 你這次考得真好。↔感覺你這次花了很多時間在讀書。
- 你是你們班上跑步最快的。↔你們班同學一定很高興你代表班上參加跑步比賽。
- 你答對了,好聰明。↔你自己想到答案了,感覺怎麼樣?
- 你都沒有跟弟弟妹妹吵架。↔感謝你找到方法跟弟弟妹妹溝通。
注意到兩者的不同了嗎?
上方的語句,聚焦於事情的結果;而下方的語句,則關注孩子努力的過程與投注的心力。兩者的差別在於,當孩子聽慣了注重結果的肯定時,很容易形成「我必須證明我自己,才會獲得認同」的心境。這麼一來,他們會變得越加渴望「稱讚」,只想聽到「讚賞性的好話」。而這樣的稱讚就像是包著糖衣的毒藥,一開始,我們都覺得滋味美妙;也因為心心念念著這股唇齒留香的味道,而越發努力,以獲得更多。但久了之後,會讓孩子只關注「別人有沒有看到我有多好?我是否能向別人證明自己夠厲害?」長期下來,孩子的大腦會形塑「不管過程如何,只要結果不好,只要他人不覺得我好,就等於我不好」這樣僵化的信念。
而下方的語句,除了聚焦在過程與孩子的努力之外,同時也點出了因為孩子的貢獻,爸媽感到十分感激。當孩子的行為可以著眼在「過程」而非結果,他們就會更願意一次次地嘗試。即使起初的努力,沒有帶來令人滿意的結果,但同樣的事情只要持續做、努力做,自然會有所成長。關注「過程與努力」的鼓勵語言,會讓孩子將自身焦點放在「我如何進步」,而非一心只想「證明自我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