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按:我們都聽過「孩子是夫妻關係的潤滑劑」,但面對孩子到來後種種角色、生活上的改變,卻也可能變成婚姻的危機。面對哭鬧的孩子、精疲力竭的母親、下班疲憊又要面對家中混亂的父親⋯⋯夫妻如何處理好婚姻和親子關係?心理師李家雯(海蒂)從自身經驗分享,努力經營與伴侶的合作關係,就是你邁向良好親子關係的第一步。
有了孩子之後,我們怎麼了?
多數的我們在孩子落地前都不曾料想到,原來新生命的誕生會讓往後的婚姻相處,震盪出如此劇烈的衝擊。我們都聽過:「孩子是夫妻關係的潤滑劑。」
卻沒想到真實的狀況未必如此,就算情感再穩定的伴侶,也不一定能保證孩子到來後的婚姻品質。這不是我個人的經驗或觀察而已,事實上,早在一九五七年,美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士特(E.E.Lemasters)就發表過相關的研究報告,指出有八成左右的夫妻在成為新手父母時,體驗到了中度以上的婚姻危機。後續相關的研究,也有不少類似的發現。不管是研究還是經驗都是這樣告訴我們:孩子出生確實會干擾婚姻關係。所以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
三、四年後,女兒也出生了。接下來的日子裡,我和先生忙碌穿梭於工作與子女照顧之間,我選擇離開正職工作,在維持兼任工作之時,也努力當個全心全意的「標準媽媽」。然而實際的狀況是:家裡亂七八糟、朋友逐漸失聯、睡眠嚴重不足,連要上個廁所也得懷中抱著小的,嘴裡哄著大的。當先生下班回到家,我已經精疲力竭,根本沒有多餘的力氣去關心他:「你今天過得怎麼樣?」而先生工作一整天,也是疲憊不堪,好不容易回到家想放鬆一下,我卻臭臉以對。面對生活的雜亂失序,就算沒有怨言,心裡必然也不會覺得舒服。要他有多好的臉色,也是為難。這樣的場景不是只發生在我家,當我有機會和朋友聊天,才發現有孩子的幾乎都是如此。因此,在這種情況下,若期望夫妻關係與婚姻品質還能一如既往,簡直是天方夜譚。
孩子的抵達,迫使父母要重新尋找相處合作方法
事實上,一個生命的誕生,就是會改變家庭原本的結構,因為人跟人相處一定需要時間來磨合。在此,我想引用《父親養成指南》這段話:
「你與伴侶在成為父母之前是兩個人,透過愛情與許多共同的經驗,跌跌撞撞中,找到磨合的方式,努力達成平衡,來了一個孩子,像是團隊多了一個成員,如果你與伴侶缺乏可借助的生理與心理資源,就容易造成混亂,因為大家都在學習自己的新身分。」
於是,「孩子抵達」這個狀況迫使了共同生活(或者,沒有一起生活過)的兩人必須打破以往的互動模式,重新找尋一套新的、更為適用的合作方法。當家中多了第三者,所有的角色都必須重新設定,父母雙方也在各自尋找方法以適應這個初來乍到的新人。於是,你看待自己的眼光不同了,你不只是伴侶,還是孩子的「父母」,你對自己開始有了不同的期待;同樣地,你看待另一半也不再只是你的伴侶,他成了你孩子的媽媽/爸爸,你對他的期待自然與過去不同了。因為身分的變換,你們改變了對彼此的態度與期待,而慢慢失去原本的角色。
更何況,有時候在整個過程中,你連自己具體需要什麼?想要怎麼做?都還停留在一個模糊的階段。你的另一半可能也是如此,他對自己身分轉換的過程也還不清楚,又如何能夠立刻變成符合你期待的樣子呢?
孩子抵達,是關係改變的危機,也是契機
然而這個狀況並非無解,研究顯示,若父母在懷孕期間、甚至孩子出生後,都能在互動過程中,有「意識」地去維持彼此的正向關係,並互相同理,不只可以提高家庭的穩定性,更有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。就像是個正向的循環,當父母雙方均表現出意願,努力建立友善及合作的溝通,就越能幫助彼此在教養上的角色切換,兩人也會對家庭分工的滿意程度越高,進而提升對自己的滿意度。
在孩子到來前,父母就先做好教養溝通,家庭磨合更順暢
然而,要是伴侶兩人都對自己認識不夠,也對對方的認知基礎不足,就很容易因親職議題而引發衝突。當父母的關係穩健也能友善溝通,所養育的孩子就更有機會自在、健康地長大。這不只是在教科書上的老生常談,也是我多年在個別兒童/學生/成人諮商經驗裡所觀察到的。當然,這絕對不是說父母之間就不能吵架,而是代表父母得願意花更多心力在溝通與合作這件事情上。於是,倘若伴侶之間的溝通習慣,可以在孩子誕生前就先建立,那麼,不論雙人磨合、三人磨合(甚至是四人磨合)肯定會更加順暢。
若等孩子出生後再來討論,困境正要一波接著一波來襲,就好像敵軍已經攻打到了門口,國家才要討論戰略,總是緩不濟急。但,如果即時開始,亡羊補牢還是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。所以不論孩子多大,伴侶溝通與經營越早越好,現在你就可以開始和另一半練習更友善地討論:
- 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母親/父親(包括:認知想法、具體行為、情緒表現)?你的期待是否客觀?是否有將自己的實際限制納入考量?
- 你期待對方是什麼樣的母親/父親?這樣的期待是否符合伴侶的「真實樣貌」?還是過度期待?
- 孩子犯錯或出現問題時,你們會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?
- 在孩子的人格養成與知能教育上,你們希望採取什麼形式、風格、策略?例如,孩子幾歲起開始給零用錢?何時能擁有自己的手機?要讓孩子念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?等等。
- 你們打算花多少預算在孩子身上?包括教育費、娛樂、保險等(這往往是父母避而不談的,卻是孩子成長過程中,最容易引發伴侶衝突的議題)。
還有其他你認為在教養中重要的事,都應該在雙方感覺自在的情況下好好討論。這可以減少在孩子出生後,你們面對問題發生的當下,可能產生的「不符期待」的失落感。
允許孩子以你不熟悉的方式長大
你與你的伴侶可能在結婚前,也就是交往時花了不少時間在彼此磨合、習慣對方,並釐清各自的需求。因此也請別忘了你跟你的孩子,以及伴侶跟孩子之間,是兩組需要培養的「個別」親子關係。你的伴侶,與孩子建立關係的方式一定不同於你與孩子建立的方式,因為你們本來就不一樣,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。
尊重另一半對待孩子的方式
根據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葛羅斯曼(K.Grossmann)的研究,母親與孩子的依附連結,是以「關愛與照顧」為基礎,提供孩子安全感的來源。而父親與孩子之間的依附關係特徵,則是提供「穩定與安全探索」。也就是說,這意味著,母親可以給孩子父親無法給予的溫柔呵護,而父親能給孩子母親給不了的勇氣。不論是父親還是母親,都可以給孩子獨有的禮物。學習包容雙方的差異,需要的是建設性的溝通,前提是我們心裡得接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一定會接觸到「跟我不一樣」的對待方式。你能給孩子的,必定是出於最大的愛,但這不代表另一半給的就不夠好。請允許對方也花時間摸索成為「爸媽」的感受,共同擬定教養計畫,避免武斷與批評,並同理支持彼此,更要避免人身攻擊。而兩人同調,就能避免雙方在教養主導權上拔河的衝突。養育小孩,不是為了證明誰對誰錯,更不是競賽。
這就像是長期抗戰,每天都會經歷各式大大小小、內內外外的困境,內部意見越能溝通整合,就越能抵抗外部的困難。兩人之間多了孩子,自然會有更多爭吵的來源,不過也會有更多一起感動、微笑的時刻。你可能比以往更埋怨對方(像是半夜誰要起來餵奶?孩子幼兒園的成果發表會誰負責去佔位子?等等),但也可以比以往更感激對方。
人需要互相合作才能生存,養大孩子更是。在養育的階段,請回到關係經營之上,你與他人的互動,以及所有情感表現,都將是孩子的第一個楷模,這個「他人」包括了你和伴侶、其他親人等。你們會為孩子示範人際之間的各種重要相處模式。練習合作與友善溝通,不只是為了打造友善的教養環境,也是為孩子示範人際生存法則的第一課。
努力經營與伴侶的合作關係,就是你邁向良好親子關係的第一步。